螺旋鋼管淬火后的組織系由大量位錯密度高的取向不同的馬氏體晶體所組成。400~40℃加熱1小時之后,除了位錯密度有某些減少外,馬氏體晶體組織并無變化。其實在這些溫度下加熱后,已發現合金有很大的強化。在該時效階段,可以視為形成偏析,或形成作為析出相晶核的合金元素原子的富集區。然后應該注意到,由于基體中存在著許多結晶組織的缺陷,因而采用電子顯微鏡研究馬氏體時效的開始階段將遇到較大的困難只有在較遲的時效階段(溫度大于450~50)才能在三元合金中發現第二相的微粒。
在這些溫度下形成的40~80A大小的微粒沿著位錯線分布因為通過這種處理后,基體仍舊是很不完美的,而位錯反差往往較微粒反差更為強烈,所以第二相的微粒不能很好地顯示出來,并且上述微粒尺寸也就不夠精確。在較高溫度下保溫會使微粒變粗。經各種加熱溫度處理的鐵鎳鈦馬氏體的電子顯微鏡圖。電子圖象的分析指出,三元合金時效處理時鎳將與鈦、鋁、錳或鉬形成金屬間化合物的組織取決于鎳和合金添加劑的含量。鐵鎳鈷鉬鈦合金在時效時形成鉬和鈦的金屬間化合物。例舉了各種合金時效析出的第二相組織的特征。金屬的時效析出相組織存在著相當矛盾的數據。在含鉬合金中析出NMo的金屬間化合物,卻認為是Fe2Mo(萊弗斯相)。
這是因為采用電子顯微鏡鑒定含鋁相的困難在于上述兩種化合物衍射圖十分相似。但是根據被萃取在覆膜上的第二相的光譜分析,有理由認為:析出相仍然為Fe2Mo。近幾年來,在螺旋鋼管制造業中,使用高強度材料的趨勢猛烈增長,從而使得提高結構鋼強度的新方法的探索工作獲得了進展。
盡管可以擬制出使結構鋼強度達到260~280公斤/毫米的方法,但是,目前對于嚴重受力條件下使用的金屬制品而言,暫時還只能采用強度低于170~180公斤/毫米的鋼。通常,較高強度的鋼塑性低,并且抗裂紋擴展功能甚小。因此在目前生產水平的條件下,在金屬制品表面上所不可避免地產生的一些微小缺陷常常會引起過早的破壞。所以采用這些高強度材料制成的產品往往在使用過程中是不可靠的。
如果采用具有足夠韌性、塑性余量的材料制造產品,則在使用時可達到最大的結構強度。并且這種材料具有消除局部應力集中的可能性及防止脆性破壞的危險性。綜上所述,無碳馬氏體時效鋼是一種新型的高強度材料它引起了人們巨大興趣(其強化由馬氏體的時效結果而實現??磥?,馬氏體時效鋼是目前獨一無偶的結構材料,它們在190~220公斤/毫米強度及良好塑性和沖擊韌性(=8~10%,ψ4~b0%,a-5~7公斤·米/厘米)的條件下,具有很高的抗裂紋擴展功。這些鋼大約含有20%N以及鈦、鋁鉬、鋁等其他元素的添加劑。